基本信息股票行情今天配资
英文名称:Human C-Peptide
中文名称:人 C 肽
氨基酸序列:精氨酸 - 谷氨酸 - 丙氨酸 - 谷氨酸 - 天冬酰胺 - 谷氨酰胺 - 亮氨酸 - 丙氨酸 - 谷氨酰胺 - 酪氨酸 - leucine- valine- cysteine- glycine- glutamine- alanine- leucine- glutamine- leucine- histidine- leucine- alanine- asparagine- serine- cysteine(注:为完整线性序列,两端半胱氨酸形成二硫键)
单字母序列:REAEQQLAQQYLVCGQALQLHLA NS C(注:通常简写为 REAEQQLAQQYLVCGQALQLHLA NS C,其中两个半胱氨酸(C)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环化结构,部分文献省略中间空格)
三字母序列:Arg-Glu-Ala-Glu-Asn-Gln-Leu-Ala-Gln-Tyr-Leu-Val-Cys-Gly-Gln-Ala-Leu-Gln-Leu-His-Leu-Ala-Asn-Ser-Cys
展开剩余83%分子量:约 3020.4 g/mol(基于氨基酸组成及二硫键形成计算)
分子式:C₁₃₄H₂₀₅N₃₇O₄₄S₂(推测值,基于氨基酸残基化学组成及肽键连接)
等电点(pI):约 5.5-6.0(因含多个酸性氨基酸(Glu、Asp)和碱性氨基酸(Arg、His),整体呈弱酸性)
CAS 号:无专属 CAS 号(作为内源性多肽,未被单独收录)
结构信息
Human C 肽是由 31 个氨基酸组成的线性多肽,其结构特征包括:
序列两端各含 1 个半胱氨酸(Cys),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环化区域,增强肽链的结构稳定性;
中间区域包含多个极性氨基酸(如 Glu、Asn、Gln)和疏水性氨基酸(如 Leu、Ala、Val),形成亲疏水交替的结构,可能与其生物学功能相关;
整体呈柔性结构,但二硫键的存在限制了部分构象自由度,使其在溶液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空间构象。
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
作用机理:
C 肽是胰岛素原(proinsulin)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,与胰岛素等摩尔分泌。传统认为其无生物学活性,但近年研究证实其具有独立的生理功能:
可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(可能为 G 蛋白偶联受体或离子通道相关受体),激活下游信号通路(如 PI3K/Akt、MAPK),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存活、改善微循环;
调节钠离子通道和一氧化氮(NO)生成,参与肾脏、神经等组织的代谢调节;
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,在糖尿病并发症(如神经病变、肾病)中发挥保护作用。
研究进展:
早期研究聚焦于 C 肽作为胰岛素分泌的标志物(如糖尿病诊断中用于区分 1 型和 2 型糖尿病)。
近 20 年研究证实其生物学活性:在 1 型糖尿病患者中,补充 C 肽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、减少尿蛋白排泄,缓解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肾病症状(临床试验如 NCT00307366)。
机制研究发现,C 肽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和抗氧化应激,可能成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潜在治疗靶点,但具体受体和信号通路仍需进一步明确。
目前,C 肽类似物的设计与改造(如提高稳定性或靶向性)是研究热点,探索其在代谢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。
溶解与保存
溶解:易溶于水或稀酸(如 0.1% 乙酸),建议用无菌水或磷酸盐缓冲液(PBS,pH 7.2-7.4)溶解,浓度可至 1-10 mg/mL;若溶解困难,可短暂超声(功率≤50W)辅助,但避免高温。
保存:
粉末状态下,-20℃或 - 80℃密封、干燥、避光保存,可稳定保存 2 年以上;
溶液状态下,分装后 - 80℃冻存(避免反复冻融),4℃短期保存不超过 1 周,禁止室温放置或暴露于强光。
相关多肽
胰岛素(Insulin):与 C 肽共同来源于胰岛素原,二者等摩尔分泌,功能上协同调节血糖;
胰岛素原(Proinsulin):C 肽的前体蛋白,包含胰岛素 A 链、B 链和 C 肽区域;
胰高血糖素样肽 - 1(GLP-1):同属胰岛分泌的多肽激素,参与血糖调节,与 C 肽在代谢调控中存在交叉作用;
C 肽类似物:如 AC-3174(人工修饰的 C 肽衍生物),增强稳定性和生物活性,用于疾病模型研究。
相关文献(标准格式)
Johansson, B. L., Wahren, J., & Widmalm, A. (2008). C-peptide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. Diabetes, Obesity and Metabolism, 10(Suppl 1), 31-38. doi:10.1111/j.1463-1326.2008.00938.x
White, A., Zhang, Y., & Yorek, M. A. (2016). C-peptide: Newly discovered physiological roles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. Current Diabetes Reports, 16(11), 88. doi:10.1007/s11892-016-0790-1
Kanety, H., & Shoelson, S. E. (2012). C-peptide as a bioactive peptide. Hormone and Metabolic Research, 44(03), 161-166. doi:10.1055/s-0031-1296861
Vracko, R., et al. (2020). C-peptide receptor: Identification, signaling, and physiological role.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-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, 318(3), E463-E473. doi:10.1152/ajpendo.00494.2019
所有产品仅用作实验室科学研究,不为任何个人用途提供产品和服务。
产品信息来源:楚肽生物
发布于:湖北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