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年的九三阅兵中主力配资炒股,我国展示了多款先进装备,令世界瞩目。特别是首次亮相的两款“无人制空作战飞机”,更是引发了美国媒体的广泛关注。
最近,美国的防务网站“ArmyRecognition”专门发布了评论文章,称“中国新型无人制空作战飞机的出现,标志着中国无人机正式迈入了超音速空战时代”。
由于中国官方尚未公开这两款无人机的具体型号,美媒给它们分别起了代号——A型和B型,其中B型被认为是最引人注目的亮点。
美媒对B型无人机的描述中提到,它的体型与歼-10C战斗机相似,采用了无尾设计,机身线条流畅,整体造型非常简洁。B型的机翼呈菱形三角形,翼尖略微裁剪,设计上特别注重“低可探测性”,因此几乎无法被雷达捕捉。
在动力系统方面,B型搭载了一台涡扇-10C级别的涡扇发动机,采用两个前倾的“无附面层隔板超音速进气道(DSI)”进行进气。这种进气道设计不仅能够降低雷达反射,还能在高速飞行时保持良好的空气动力效率,兼顾了隐身和性能的需求。
展开剩余76%尾部喷口的设计也是一大亮点,采用了类似F-35的锯齿状可变几何喷口,既能优化推力输出,又能降低机身的红外特征。虽然这种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牺牲了一些后向隐身效果,但整体而言,它在机动性和隐身能力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。此外,B型的机身下方还配有一个较大的武器舱,可以装载空对空导弹和精确制导武器,确保在保持隐身的同时,也具备强大的武器挂载能力。
更为重要的是,B型无人机的机头下方配备了一套类似歼-20的“光电瞄准系统(EOTS)”,这个系统能够执行被动搜索、激光瞄准以及远距离目标识别等多种任务,堪称“全能型”系统。
从这些设计可以看出,B型无人机不仅具备执行侦察和打击任务的能力,还能够直接参与空战,执行制空任务,显然已经超越了传统无人机的范畴。
与B型的“重磅角色”相比,A型无人机则显得更为低调。虽然央视播放的画面较少,但其设计同样值得关注。美媒认为,A型的体型和B型相似,采用了朗姆达机翼和嘉莱特进气道,机腹还设计了弹舱。然而,A型并未配备B型那样的光电传感器,设计上更侧重于多用途能力。
美媒推测,A型和B型的任务定位可能相似,二者或许是不同厂商提供的同一类任务的不同方案。虽然它们都强调隐身和高性能,但B型更偏向战斗型任务,A型则更注重多用途功能,两者在功能上互为补充,各有侧重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两款无人机的“超音速能力”引起了美媒的极大关注。美媒特别指出,它们的流线型机身和无尾设计不仅大幅提升了隐身性,还赋予了超音速飞行的能力。此外,取消了飞行员座舱及相关的生命保障系统,使得更多空间可用于载运燃料和先进的航电设备,这不仅使得无人机能够飞得更快,也能飞得更远。
它们的进气道和高推力涡扇发动机,都是为超音速飞行特别优化的,能够支持无人机在高空中以超音速状态巡航。这种能力在空战中意味着,飞机可以迅速进入战场,精确锁定目标并发射导弹,在完成任务后快速撤离,令敌方很难进行拦截。
美媒关注这些无人制空飞机的核心原因,正是它们的超音速能力,已经突破了传统无人机的限制。过去的无人机多为速度较慢的侦察机,或者作为有人战机的“忠诚僚机”,而这些制空无人机却能与有人战机直接对抗,成为空中作战的新力量。隐身性与超音速能力的结合,显著提升了无人机在空战中的威胁。
从现实的角度看,美媒的关注反映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。目前,美国的无人机研发主要集中在“协同作战飞机(CCA)计划”上,目标是生产低成本、可量产的辅助型无人机。例如,通用原子公司刚完成首飞的YFQ-42A,以及预计在2026年首飞的YFQ-44A。这些无人机虽有一定优势,但它们更侧重于辅助有人机作战,不具备像中国无人制空飞机那样的超音速空战能力,难以与战斗机抗衡。
这使得美国在空战无人机领域面临了巨大的压力——毕竟他们目前尚未开发出类似中国这种高性能的无人战斗机,意味着在这一领域已经被中国大大甩开。
总的来说,九三阅兵中亮相的这两款无人制空作战飞机,标志着我国在无人作战技术上取得了突破,直接挑战了美国在空战领域的传统优势。超音速能力、隐身设计,以及新型的人机协同作战模式,使得这些制空无人机成为美媒眼中的“空战游戏改变者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